欢迎来到河西学院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返回学校主页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您当前的位置: 本站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中国教育报】立足河西走廊,做好校地合作大文章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19日 11:28  |  查看次数:[]

河西学院瞄准国家战略,对接地方需求,聚焦人才培养—— 立足河西走廊,做好校地合作大文章

时间: 2021-04-19  | 来源:中国教育报  | 点击数:44

时下,正值春耕。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雷寨村现代化的日光温室里,村民们正忙着移栽培育的“高原夏菜”。10年前,河西学院教授王勤礼在村里试点日光温室蔬菜栽培技术。如今,雷寨村已建成日光温室588座、钢架大棚1850座,蔬菜年产量超12000吨,人均纯收入达18400元。

如何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战略,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撑?作为河西走廊唯一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近年来,河西学院依托学科和区位优势,探索出了一条地方院校转型升级与区域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的特色发展之路。

瞄准国家战略,科研注入“新动能”

前不久,河西学院农业与生态工程学院院长雷玉明和他的科研团队有个意外收获:他们和农作物品种选育机构合作的“制种玉米病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获得了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该团队研发的“河农1号玉米新品种”已在河西走廊大面积推广。

“得益于学校转型发展带来的良好政策和创新机制,我们将区域特色转化为科研特色,成为助推地方经济的‘发动机’。”雷玉明说。

2015年,河西学院被甘肃省列为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地方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对于我们而言,就是要开门办学找新路,做足河西走廊这篇‘大文章’。”在河西学院党委书记赵凯看来,学校瞄准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建设,找准了转型发展的增长点和突破点。

2017年,河西学院成立祁连山菌物保护利用院士专家工作站,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魏江春、庄文颖等组建了院士专家工作团队。在院士专家的带领和指导下,河西学院建成了祁连山大型真菌保育区、祁连山菌物标本馆、甘肃省食用菌菌种库、祁连山菌物活体组织库、祁连山菌物基因库、祁连山真菌功效成分库以及祁连山菌物信息库。据统计,近3年,该团队共获得有关部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15项。

紧接着,河西学院又陆续成立了甘肃省应用真菌工程实验室等4个省级科研平台和1个省级科研团队,围绕食用菌产业发展需求,引进筛选驯化并推广食用菌品种15个,创新推广适宜河西走廊食用菌本地化栽培技术15项,制定甘肃省食用菌栽培技术规程地方标准10项,为甘肃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壮大发挥了积极作用,累计实现产值16.5亿元。

对接地方需求,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自古以来,河西走廊就以祁连山冰雪融水灌溉的绿洲农业著称,但同时也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为解决地区农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河西学院绿洲农业重点实验室应运而生。

早在2007年,该实验室就与张掖市临泽县建立荒漠区现代设施农业校地合作示范基地,对日光温室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蔬菜生产、露地葡萄生产、肉牛养殖、杂交玉米制种等进行试点推广。如今,荒漠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已成为河西走廊设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此基础上,河西学院又成立了甘肃省河西走廊特色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聚焦河西走廊特色资源高值化利用、特色资源有效成分分离、功能化工产品合成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促使科技链与产业链密切结合。

“发挥学科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院校的立足之本、科研之源和育人之路,也是高校自身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落点。”河西学院校长张汉燚介绍,近年来,学校立足河西走廊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资源,以问题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逐步构建起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科研平台,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面向地方、服务社会的创新创业平台。

1997年成立的甘肃省微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河西学院直接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的省级创新平台之一。目前,由该中心自主研发设计的寒旱区GSKY-Ⅱ型螺旋藻养殖“封闭式日光能温室”光反应器以及GSKY-CⅢ型“同步分离清洗一体机”,经推广应用于螺旋藻的生产,生物质采收率高达98%、洗藻水循环到养殖池节约用水40%,研发的螺旋藻系列产品累计创造产值2658万元。

聚焦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群提升办学效益

河西学院的传统和优势很“打眼”——具有80年师范教育和农业教育传统。但劣势也十分明显:远离省会,高层次人才短缺;处于“高职”和“老牌院校”夹缝之中,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强。

“社会需求在哪里,我们的服务就要跟到哪里。针对个别就业率不高、社会需求不旺的专业,我们先采用隔年限招的方式,然后逐步停招淘汰。”河西学院教务处处长赵柱说,近年来,学校整合设立20个二级学院,构建起应用型大学的院系组织架构,并增设了一批适应河西走廊支柱产业、传统文化产业和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发展需求的新专业,形成了一批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学科专业群,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迅速提升。

河西走廊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使食用菌生产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产业。但由于食用菌生产起步晚、技术落后,没有形成适宜本地应用推广的菌种和技术,致使生产难度和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生产效益不佳。2020年,河西学院申报的本科专业——菌物科学与工程成功获批,这也是河西学院教授、甘肃省应用真菌工程实验室主任魏生龙的夙愿。“长期以来,我省食用菌科研、教学及产业人才严重匮乏,我们希望为食用菌产业培养和输送越来越多的技术人才,让他们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保护。”魏生龙说。

为拓宽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河西学院依托三级科研平台,积极吸纳在校本科生深入课题研究、生产一线等,有力提高了就业率和社会适应性,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上升,成为当地企业争抢的“香饽饽”。同时,学校以“应用型师资”为着力点,借力复旦大学对口支援契机,促进教师教学理念深度转变,教育教学质量、课程建设、内涵发展同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落地”。

如今,河西学院已逐渐形成与区域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河西走廊种业、沙产业等方面形成鲜明的学科优势和特色,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尹晓军

上一条:【甘肃省教育厅】狄生奎同志任河西学院党委书记 下一条:【甘肃省教育厅】河西学院举办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

关闭

版权所有:河西学院党委宣传部  陇ICP备05000590号   通讯地址:甘肃张掖环城北路846号 邮编:734000
网站维护:河西学院宣传部 河西学院信息技术服务中心
电话:0936-8282013   传真:0936-8282013


官方抖音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